硅烷偶联剂的应用:水解工艺、添加比例与行业
一、填料改性中的硅烷偶联剂应用
(一)水解方法优化
1、溶剂与溶液配制
溶剂选择:醇类需匹配硅烷类型,乙氧基硅烷用乙醇,甲氧基硅烷用甲醇。
溶液配比:按硅烷(20%)、醇(72%)、水(8%)配制,确保水解体系稳定。
2、水解条件控制
温度:常规采用 60℃(经 KH-550水解实验验证为优化值)。
时间:长链硅烷水解需 6 小时,短链硅烷(如 KH-550)可缩短至 40 分钟。
催化剂:非氨基硅烷用 0.1%-0.5% 醋酸调 pH 至 4-5,氨基硅烷利用自身碱性。
(二)、添加比例与工艺
1、表面预处理法:将硅烷偶联剂配 0.5%-2% 水醇溶液,通过喷洒或浸渍处理填料(如碳酸钙、玻纤),高速搅拌 10-30 分钟,120℃烘干 2 小时,用量为填料质量的 0.1%-2%(细粒径填料需提高比例)。
2、直接加入法:适用于高温混炼,在树脂与填料预混时直接喷洒原液,用量为填料量的 0.1%-2%,依粒径调整(如 60 目用 0.1%,400 目填料用 1.0%,500 目以上用 1.5%)。
(三)、注意事项
稳定性:水解液需现配现用(1小时内最佳),避免缩聚沉淀。
分散性:借助高速搅拌(如HENSHEL搅拌机)提升填料表面分散性。
二、树脂改性中的硅烷偶联剂应用
(一)水解与添加策略
1、原位水解:在树脂体系(如环氧树脂)中直接添加硅烷(如 KH-560),利用内部水分缓慢水解。
2、预水解法:针对敏感体系(如聚氨酯),先单独水解硅烷再加入树脂。
(二)添加比例规范
通用范围为树脂质量的 1%-5%,需通过实验确定精准比例:比例过高致迁移堆积,过低则界面偶联层不足,影响改性效果(如环氧树脂中 KH-550 用量 1%-3%)。
(三)共聚改性
在树脂合成过程中引入硅烷单体(如 KH-570 与丙烯酸单体共聚),提升树脂的耐水性和附着力。
(四)功能化需求
介电材料:PVDF/BT复合材料中,氟硅烷改性钛酸钡用量达30 vol%,介电常数提升4倍,降低高频损耗。
耐候涂层:硅树脂中偶联剂添加量2%-3%,显著提升附着力与疏水性。
三、不同领域的应用差异
1、工程塑料(如玻纤增强PA、PP)
作用:改善无机填料(如玻璃纤维、滑石粉)与塑料基体的相容性,提升机械强度、电气性能及耐候性。
偶联剂选择:氨基硅烷(KH-550)、环氧硅烷(KH-560)或更多的品类,增强界面粘接强度。
添加比例:硅烷偶联剂用量通常为填料质量的 0.5%-2%,或树脂质量的 1%-3%。例如,在玻璃纤维增强尼龙(PA)中,使用氨基硅烷(如 KH-550)时,添加量为玻璃纤维质量的 1%-1.5%;可显著提高干湿态下的弯曲强度和拉伸强度。
在硅烷交联聚乙烯(PE)中,硅烷用量约为树脂质量的 2%-4%,可提高塑料的耐高温性和耐化学性。
工艺要点:
玻纤预处理:0.3%-2%硅烷溶液浸渍后烘干,提升抗拉强度30%-40%。
添加比例:玻纤质量的0.5%-1.5%。
2、硅酮胶(RTV硅橡胶)
作用:作为增粘剂,提高硅酮胶与基材(如玻璃、金属、混凝土)的粘接力,同时改善耐水性和耐久性。硅烷偶联剂用量一般为硅酮胶总质量的 0.5%-1.5%。
偶联剂选择:双组分硅酮密封胶中添加 KH-792,用量为密封剂重量的 0.5%-1.0%,可免用底漆并提升内聚脱裂强度;单组分硅烷聚氨酯粘合剂中,硅烷偶联剂(如 KH-792)硅烷用量可控制在 1.0%-1.5%。增强对塑料基材的粘接力。与硅酮主链共聚,改善耐湿热老化性能(剥离强度保留率>85%),常用硅烷有:KH-550/560/KH-570/A-171等等)
3、胶粘剂与密封剂
作用:提高胶粘剂对多种基材的附着力,尤其在潮湿环境下保持性能稳定。
添加比例:根据胶粘剂类型和基材不同,用量范围较大,通常为胶粘剂总质量的 0.5%-3%。例如,丁腈酚醛结构胶中添加硅烷偶联剂(如 KH-550)的用量为 1%-2%,可使剥离强度提高数倍;聚氨酯密封胶中使用环氧硅烷(如 KH-560)时,添加量一般为 1.5%-2.5%,可改善耐水性和抗老化性。
4、橡胶制品
作用:改善填料(如二氧化硅、炭黑)与橡胶的相容性,提升耐磨性、抗老化性及机械强度。
添加比例:用量为填料质量的 1%-3%。例如,轮胎生产中使用巯基硅烷(如 KH-590)处理二氧化硅,降低滚动阻力并提高抗撕裂性能,添加量为二氧化硅质量的 1.5%-2.5%;在硅橡胶中添加乙烯基硅烷(如 A-151)进行交联改性时,用量约为橡胶质量的 0.5%-1.0%。
5、 电子材料(如介电复合材料)
偶联剂选择:氟硅烷(如F13、F17),优化填料(如钛酸钡)分散性,介电常数提升至35.9。
工艺创新:表面改性填料后热压成型,界面载流子累积减少,高频损耗降低。
6、建筑防水(如石材/混凝土涂层)
偶联剂选择:长链烷基硅烷(如辛基硅烷),接触角>140°,实现自清洁。
施工方法:喷涂0.5%-1%水醇溶液,干燥后形成疏水膜。
四、行业前沿与趋势
1、绿色工艺:开发生物基硅烷(如稻壳硅源)减少碳排放。
2、智能化应用:温度/pH响应型硅烷偶联剂,用于智能医疗敷料。
3、高性能复合:核壳结构硅氧烷(如SiO₂@PDMS)提升界面结合力200%。
水性硅烷偶联剂常温多久能形成网状附着力?水性聚硅氧烷涂料为什么实验室有低温烘考就能有附着力,自干的涂料几天都不产生附着力?
转载自公众号硅碳创新汇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!